辉景求职网给大家分享关于践行核心价值观的典型人物 践行核心价值观争做文明学生演讲稿(六篇)的范文,文章可能有点长,但是希望大家可以阅读完,增长自己的知识,最重要的是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可以解决了您的问题,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践行核心价值观的典型人物(践行核心价值观争做文明学生演讲稿(六篇))
践行核心价值观心得体会一
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推进这一工程建设,涉及各个领域、各个方面,是一个循序渐进的历史过程,具有长期性、艰巨性,必须立足当前,着眼长远。为此,要认真贯彻落实党的xx大和xx届三中全会精神,贯彻落实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按照中央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要求,注重在认知认同、日常践行、制度规范和结合转化等方面下功夫、见成效。
一、深入开展宣传普及,力求“内化于心”。思想上认知认同,行动上才会自觉自愿。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首要的是抓好宣传普及,使其成为社会群体意识,成为全体人民的价值追求。我们要按照《意见》要求,切实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发挥好新闻媒体、网上阵地和精神文化产品传播先进文化、育人化人的重要作用。工作中,要注意加强理性认知,把培育和践行核心价值观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宣传教育结合起来,讲清楚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意义,讲清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丰富内涵,讲清楚“三个倡导”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人类文明优秀成果之间的内在联系和创新发展,从而将认知建立在科学理性的基础之上。注意增强情感认同,把宣传普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同回应、解答人民群众的关注点、疑惑点结合起来,用群众语言传播主流价值,用小故事阐释大道理,不断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吸引力、感召力和影响力。注意强化道义支持,旗帜鲜明地弘扬真善美、贬斥假丑恶,大力唱响昂扬向上的正气歌,形成激浊扬清、抑恶扬善的思想道德舆论场,不断增强全社会的价值判断力和道德责任感。
二、大力推进实践养成,实现“外化于行”。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贵在知行统一,重在身体力行。以往经验表明,通过策划开展群众乐于参与、便于参与的实践活动,能够有效地促进人们对主流价值的认识和行为习惯的养成。下一步,要立足已有基础,以教育引导实践、以实践深化教育。要发挥党员干部的模范带头作用,加强党性党风教育,贯彻党的群众路线,激励和引导广大党员干部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带头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用实际行动为群众树立效仿和追随的榜样。要发挥先进典型的示范引领作用,广泛学习宣传体现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先进典型、道德模范,做到见人见思想、见物见精神,不断激励干部群众崇德向善、见贤思齐,着力形成积善成德、明德惟馨的良好风尚。要广泛开展形式多样的主题实践活动,深化拓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组织开展志愿服务、讲文明树新风等系列活动,加大公益广告刊播力度,引导人们从自己做起、从现在做起、从点滴做起,努力在活动中升华认识,在参与中受到启迪。这方面,要突出抓好“雷锋家乡学雷锋”活动,着重在常态化、制度化、全员化上下功夫,深入挖掘阐发雷锋精神的时代价值,丰富学习内容,拓展活动内涵,推动形成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社会风气。
三、不断强化制度保障,促进“固化于制”。制度管根本、管长远。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同样需要政策法规这一重要调控手段,以硬性约束来规范和引导人们的行为。近年来,我省各地各部门围绕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出台实施了一系列规章制度,这其中,既有约束性的,也有激励性的,都取得了较好效果。比如,《湖南省志愿服务条例》进一步推动了我省志愿服务事业发展,《湖南省帮扶生活困难道德模范实施办法》在全社会强化了“好人有好报”的正向效应。下一步,要结合我省有关重大改革、重大部署、重大决策,把“三个倡导”的要求切实落实到各项政策措施中去,防止出现相背离、相脱节的现象。要结合“法治湖南”建设,把核心价值观贯彻到依法治省、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实践中去,用法规权威增强人们践行的自觉性。要结合人们的生产生活和工作学习,进一步细化完善市民公约、村规民约、学生守则、行业规范等规章制度,丰富“道德讲堂”、“道德评议”、“道德银行”等活动载体,强化激励和监督,使正确行为得到鼓励和褒奖、错误行为受到制约和谴责。
四、围绕改革发展稳定,推动“物化为力”。人民都有信仰,国家才有力量。《意见》强调,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战略任务。当前,我省正处在发展转型期、改革攻坚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关键期,迫切需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汇聚奋进力量。要着眼我省全面深化改革的实践,把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弘扬改革创新精神结合起来,坚持敢为人先、敢于担当,引导干部群众以更大勇气和智慧全面推进改革,以更加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谱写中国梦的湖南篇章。要着眼促进我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围绕建设“四化两型”、实现“两个加快”、促进“三量齐升”,持续开展道德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整治,大力倡导诚信经营、守法经营和公平竞争,强化各类企业的社会责任,发挥道德力量在经济活动中的重要作用,使市场经济和道德建设良性互动、相互促进。要着眼筑牢我省社会和谐的精神纽带,把培育和践行核心价值观与加强社会建设结合起来,大力倡导团结、友善、宽容、互谅的中华传统美德, 大力倡导正确的地位观、幸福观、金钱观、致富观,推动形成健康向上、理性平和的社会心态。
钙,是生命的必需元素。精神之钙更是一个民族不可或缺的特质和风骨。
形象地说:“理想信念就是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没有理想信念,理想信念不坚定,精神上就会‘缺钙’,就会得‘软骨病’。”同理,中华民族的崛起强盛,也离不开精神之钙的支撑,而“三个倡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当代中华民族的精神之钙。从国史、党史和改革开放发展史不难看出,这个精神之钙是有其历史必然性的。
中国共产党苦难辉煌的不懈奋斗史,代表着这个精神之钙最根本的价值取向。一直迎着艰难险阻开拓奋进的中国共产党之所以选择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是因为它们与中国人民的价值追求相一致: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解放和社会进步的最高价值追求,就是实现真正的民主和所有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社会主义则提供了实现民主自由、公平正义、人道和谐的现实路径。
我们党在探索、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征程中,留下了独特的精神标识。在炮火纷飞的革命时期,毛倡导的“为人民服务”是核心价值观的根本内容和精神动力,推翻“三座大山”、“建立一个独立、自由、民主、统一和富强的新中国”是革命的目标和核心价值观的实践主题。在热血沸腾的建设时期,我们党提出了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宏伟设想,倡导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风行大公无私、艰苦奋斗、廉洁奉公等优良社会品德,培育的雷锋精神、“两弹一星”精神、焦裕禄精神、大庆铁人精神等,成为中华民族精神宝库中的璀璨明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波澜壮阔的改革发展史,体现了这个精神之钙最本真的时代呼唤。在改革开放新时期,我们党坚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从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到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合了历史的厚重与时代的要求,具有广泛的感召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国家、社会、公民三个层面完整而系统地发出了时代强音:人民有坚定的信仰,国家发展、民族进步才有无穷的力量!
勤劳勇敢、智慧善良的三湘儿女,是这个精神之钙忠实的倡导者、培育者和践行者。近代以来,在民族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湖南人民以昂扬的革命精神和坚强意志,在推翻皇权专制、抵御外敌入侵和实现民族独立、国家解放等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全省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的历史同样可圈可点:雷锋那一张笑脸,袁隆平那一粒种子,中国梦那一部湖南篇章,都是影响中国乃至世界的。湖南人民拥有的“忠诚、担当、求是、图强”精神,是对优秀湖湘文化的传承发展,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湖南的具体体现。
历史已经也必将继续证明,中华民族的精神之钙是弥足珍贵、永不能丢弃的。
纵观历史,放眼全球,我们不难发现,正如马克思所说,国家的发展与民族的振兴“既要有物质的力量又要有精神的力量”。改革开放以来,党中央孜孜以求地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精神力量,在吸纳人类文明有益成果、承继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养分、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把这种精神的力量提炼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当前,我们举国上下正在为实现“两个一百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梦想的实现不会唾手可得,需要共同的信仰、理想凝聚中华民族的伟大力量为之不懈努力、奋发图强才能抵达胜利彼岸。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我们凝聚力量、实现中国梦的精神支柱。
首先,以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价值目标凝聚力量。大约520_年前,英国空想社会主义思想家莫尔在他的《乌托邦》里最早阐述了社会主义思想。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实践,社会主义不断发展进步,中国共产党更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结合中国国情,从理论体系、道路和制度三个维度勾勒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整体蓝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究竟要引导我们朝着什么样的方向、目标发展?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没有留给我们现成的答案。中国共产党经过几十年的艰难探索,把国家建设的价值目标定格在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这四个关键词上,为中国未来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审视历史,观照现实,中国人民饱受了积贫积弱、落后挨打的屈辱,尝到了专制独裁、人格异化的痛苦,感受了精神贫化、素质低下的灾难,看到了两极分化、失衡失序的后果,迫切希望国家经济富强、政治民主、精神文明、社会和谐。应该说我们国家的核心价值观符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代表着人民的根本利益,因而具有强大的号召力,完全能够凝聚中国人民的力量为实现中国梦而奋勇前进。
其次,以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价值取向凝聚力量。在人类社会进程中,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理念是在商品经济高度发展基础上应运而生,首先得到了资本主义社会的认可。资本主义社会通过这一价值取向巩固了自己的地位并取得了长足发展。社会主义是超越于资本主义社会的崭新社会形态,它不因资本主义社会的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局限性而否定其合理性,而是肯定其进步性,在大胆借鉴的基础上注入新的深刻内涵,改造成为社会主义社会层面的核心价值观。曾几何时,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就是无数革命先烈不惜以生命为代价所追求的理想。时至今日,人们越来越感到公平正义比太阳还要有光辉。把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作为社会层面的核心价值观是深得人心的,这一价值取向将可持续地吸引广大社会力量奋力实现中国梦。
再次,以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价值准则凝聚力量。实现“中国梦”需要中华民族同心同德、群策群力,需要以先进文化和社会主流价值来统一思想,凝聚力量。党的xx大确立的公民层面的核心价值观是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组关键词体现了社会主义公民应尽的道德责任、道德义务,是规范公民行为的价值准则,也是衡量公民道德水准的根本尺度。培育和践行这一核心价值观,有利于引领公民向上、向真、向善、向美,自觉抵制假丑恶现象,摒弃伤害国家利益、好逸恶劳、弄虚作假、以邻为壑等非道德行为,牢固树立国家利益至上、爱岗敬业、守信用重合同、与人为善的道德观念,最大限度释放正能量,抑制负能量,从而众志成城共同谱写“中国梦”的光辉篇章。
xx届三中全会吹响了全面深化改革的号角,我们面临一系列攻坚克难的硬任务。适逢其时,党中央发布了《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把xx大从国家、社会、公民三个层面概括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向了贯彻落实的新阶段。加强核心价值观建设,将会为我们完成全面深化改革硬任务提供强大的软实力支撑。
以核心价值观凝聚改革共识。全面深化改革是立足国家整体利益、根本利益、长远利益进行部署的,广大人民群众对深化改革开放有着强烈呼声和殷切期待。但当前中国存在社会阶层、利益主体、思想文化多元化现象,因此同一件事,如果价值观不同,那么有可能判断好与坏、是与非、对与错的标准和结论就截然不同。必须在多变中引方向,在多元中立主导,才能凝聚改革共识,完成改革任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三个倡导”反映了现阶段全国各族人民在价值观上的最大公约数,能够在国家层面深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和制度的信念,在社会层面助推公序良俗和文明风尚的形成,在个人层面明确人生奋斗和社会行为的准则。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聚改革共识,不仅能为全面深化改革助力,更为社会和谐发展铸魂。
以核心价值观诠释改革目标。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两句话组成的一个整体,即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一总目标高度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要求。实现这一总目标,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人民幸福安康、社会和谐稳定、国家长治久安提供一整套更完备、更稳定、更管用的制度体系,从国家层面来讲是为了真正体现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价值目标,从社会层面来讲是为了真正体现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价值取向,从个人层面来讲是为了真正体现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价值准则。从价值层面诠释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教育,推动对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的理解把握,可进一步充分发挥改革总目标引领作用。
以核心价值观确定改革原则。推进一项改革通常涉及多方利益调整,目前我们虽然对于“要不要改革”已经没有疑义,但在“改什么”、“从哪改”、“怎么改”等方面尚有争论与分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炼出了中国社会的价值共识,让我们在全面深化改革方面有了最基础的共同支点,并以此确定改革的基本原则。正如所指出的,“对党和人民事业有利的,对最广大人民有利的,对实现党和国家兴旺发达、长治久安有利的,该改的就要坚定不移改”。从这一基本原则出发,用市场配置资源手段提高效率,用社会主义制度保障公平方向,治本和治标相结合,全局和局部相配套,渐进和突破相促进,就能够进一步开创改革新局面,开辟发展新空间。
以核心价值观激发改革动力。全面深化改革是一项充满艰险、富于挑战的硬任务,需要有强大的动力推进。而根本的、内在的、持久的动力,来自于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和参与。广大人民群众要焕发出支持和参与改革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离不开精神和信仰的支撑。而每一个时代国家和民族的主流价值观形成的主流信仰,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一个国家、民族或个人的终极目标,在很大程度上引导着个人的价值观和信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人生奋斗的梦想之舵,是中华民族的精神之钙,是当代中国的兴国之魂,我们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激发广大人民群众支持参与改革的内在动力,为全面深化改革提供强大的精神力量。
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离不开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创造性转化。
为何这样说?因为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本质上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立足本国传统与面向世界相结合的产物。源远流长、精深厚重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凝聚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价值追求和价值共识,传承着中华民族最根本的精神基因和伦理品质,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和道德慧命,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和动力源泉,理所当然也完全有可能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源头活水和精神依托。
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无论国家层面、社会层面还是公民个人层面追求的价值目标,都在一定意义上尽情吸纳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养料,彰显着中国特色和中国元素的内在价值。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以对和谐的崇尚即“和为贵”的价值取向彪炳于世,其中关于身心和谐、人我和谐、己群和谐、天人和谐的探求与实践,铸造了中华民族热爱和平的优秀品质和民族精神。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有着自己独特的对自由、平等的价值追求,儒家的忠恕之道和严于律己、宽以待人的人生哲学以及“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的价值理念,还有“尔我不侵”、“礼尚往来”、“等贵贱、均贫富”等思想,都用特有的方式表达着“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的精神意蕴,铸造着中华民族酷爱自由、追求平等的伦理品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特别推崇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价值观念,并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传统,习惯于把个人的利益同国家民族的利益联系在一起,关心国家前途命运,积极参与国家大事,把报效祖国作为人生最大的快乐与价值。从“苟利国家生死以”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再到当代的“振兴中华”,爱国主义已深深融入到中华民族的血液之中,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的精神纽带。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也十分推崇诚信、友善和敬业,并在这方面留下了大量精深论述、值得深情礼赞的人物事例。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来源于对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创造性转化,其践行也须借助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路径来实现其本土化和民族化。二者之间存在相辅相成、相互依赖的辩证关系。在当前世界多元文化相互竞争的格局中,在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不同文明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的背景下,承继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观念、道德理想和伦理品质,以整合、凝聚和提升中华民族的“精气神”,无疑是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路径选择。如若舍弃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与践行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我们必须从文化强国和繁荣发展先进文化的角度,深刻认识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间的关系,积极发掘中华传统文化的优势资源,从中充分汲取精神营养,并结合时代要求加以创造性转化,使之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神元素。只有这样,才能彰显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魅力和价值感召力,建构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家园!
践行核心价值观心得体会二
首先将中小学校德育工作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相结合,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与德育工作相结合,积极贯彻德育首位,和谐发展,因材施教,的办学理念,把立德树人作为学校工作的根本,充分发挥学生价值观教育主渠道的功能和优势,对学生价值观的教育进行改革创新。学校可以利用各种平台,开展多角度、多层面的行之有效、丰富多彩的德育活动,提高教师的德育能力和水平;不断推进队伍建设,强化学校人文精神,深化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扎实落实各项教育改革。
其二、将课堂教学的开展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相融合中小学校的课堂教学中,应融合学生生理和心理特点,充分发挥主课堂、主阵地、主渠道作用,有计划地从各个不同角度和不同方面贯穿和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走进教材,走进课堂;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生动具体地融入到学生学习成长的全过程,营造有利于中小学生健康成长的和谐环境,使学生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在实践过程中我深切体会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需要社会、学校和家庭的共同关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科学的价值观;同时需要学生主动加强自我修养,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努力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党的报告提出,要大力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标志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现了从凝聚共识到自觉行动的新阶段。县教育体育局、学校则根据中央要求,在全校师生中全面开展学习、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对于我们教师来说,最主要的问题就是如何在日常实际教育教学工作中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于提出的核心价值观,“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国家层面的价值要求,“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层面的价值要求,“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要求。这24 个字凝聚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这个概括,实际上回答了我们要建设什么样的国家、建设什么样的社会、培育什么样的公民的重大理由。
作为教师的我们,对于核心价值观的具体实践则主要体现在教师自身的教育理念、教学业务、为人处世感化学生上,具体地说,落实到实际行动上,则为“爱岗敬业,关爱学生;刻苦钻研,严谨笃学;勇于创新,奋发进取;淡泊名利,志存高远”。这四点则是当代教师践行核心价值观义不容辞的职责与具体落实点,也是教师核心价值观的高度概括。
下面是博主甘霖豌豆通过培训、学习,按照上级要求把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观贯穿到思想道德建设、业务水平提高、教育理念更新等各个方面的一点体会,在此提出,与大家共享、共勉。
一、爱岗敬业、关爱学生,是教师社会主义价值观的基本目标。
全社会一再提倡教师要加强职业道德修养,而教师职业道德的内容是非常丰富的。其关键是要有强烈的事业心——爱岗敬业、关爱学生。曾几何时,培养21世纪合格的建设者是当代教师为之奋斗的目标。当我们面对“人类灵魂工程师”这个神圣称号的时候,当我们置身予太阳论著下“最光辉的职业”的时候,就会感到一种由衷的自豪,但感到更多功能是一种责任,一种使命,一种必须用你全身心的投入,才能换取心灵的慰藉。这是一种缘份,又是一种机遇,一种在履行教书育人职责中实现个人价值的机遇。而学校又是我们每个人施展才能和抱负的舞台,是走向成功的载体,两者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关系。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为集体就是最大的为自己”,懂得了这层道理,我们博主甘霖豌豆就能理解爱岗敬业对我们每个人的重要意义,不断增强工作的自豪感与责任感和使命感;就能自觉把个人融入集体这个大家庭里,为之休戚与共,为之夙兴夜寐,为之甘愿奉献。
做一名爱岗敬业的教师,首先要有责任感。责任感能激发人的潜能,也能唤醒人的良知;有责任感的教师,总是全身心投入教育教学之中,真正关爱学生。而失去责任感的教师不仅丧失自身的发展,同时也必将在麻木中失去教育的良知。那些“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局外人态度,得过且过、和尚撞钟的混沌状态,自由散漫、无所事事、无所谓的行为,随随便便邋里邋遢的品行,诸如此类的教育教学怪现象就随之而生。
做一名敬业的教师,必须要有一种职业的敬畏感,敬畏是衡量一个人成熟度的标志,它存在于教师的内心。一个敬畏工作的人,面对要做的事情,没有消极怠工的情绪。因为有发自内心的做人准则和道德标准,他的内心是安定的、平和的,他会提高自身的修养,自觉约束不端行为。“君子之修身也,内正其身,外正其容”,所谓“敬业者生存”,是很有道理的。一个教师一定要热爱所教的学科,热爱所教的对象。教师从内心真正热爱学生,就会产生爱生如子之情,就会把挚爱倾注到教学中,就会不遗余力地将自己的聪明才智融进教学中。具备了爱心的教师,才能真心实意爱护学生、关心学生,时刻为学生着想;才能心存善意,宽恕学生的“冒犯和过错”;才能凝聚学生,增强士气;才能“以心灵感召心灵,以激情唤起激情,以智慧启迪智慧,以灵魂丰富灵魂”,才能收到“教育无痕,润物无声”的效果。
二、刻苦钻研,严谨笃学,是教师实践社会主义价值观的重要途径。
当今时代是一个飞速发展的时代,新的事物、新的理念、新的思想、新的知识,层出不穷。随着学生获取知识、信息的渠道的多样化,教师作为学生唯一知识源的地位已经动摇。教师需要重新定位,以学习来促进自身发展,从而改变自己工作和生存状态。因此,新时代教师责任之一是终身学习并不断地丰富自己的知识,拓展自己的能力。只有这样,教师才能满足学生对于学习的渴望。
人非圣贤,谁能古今万事皆通晓?因此,为师者,欲做在知识海洋里探海人的导航灯,就必须不断自我“充电”,电足光强,射程深远,使得求知学子,鲜有迷津。所以切不可以师自居自满,甚至课余沉迷于“摆长城”,办公室里“侃大山”。俗话说“活到老,学到老,一生一世用不了”。这正诠释了庄子的至理名言:“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教师只有勤于学习,刻苦学习,对知识“吐故纳新”,不断探索,不断反思,才能跟上时代步伐。
三、勇于创新、奋发进取,是教师社会主义价值观的思想精髓。
站在新世纪的门槛之上,教师正塑造着自己的新的形象。把孩子们从应试教育的桎梏中解脱出来。把他们当作“人”来尊重,而不是当作“物”来管理;当作“人”来开发,而不是当作“填鸭”来饲养,新世纪呼唤我们教师培养这样的新型人才:自主学习,独立创造,个性发展。
课堂教学是我们发挥才智,谱写事业华章乐彩的舞台,更是培养素质人才的前路阵地。如今,知识本身不再是由教师批发来的贸物,如今,课堂的主活动不是教师讲授,而是学生自主地学习探索,解决问题。教师不应只是讲演者,不应总是正确的指导者,而应不时地扮演下列角色:是“模特”——演示正确,也表现失谈;是“参谋”——提一些建设,提供可参考的信息,但并不代替学生决断;是“询问者”——故作不知,问原因,找漏洞;是“仲裁者”和“鉴赏者”——许判学生工作成果意义,优劣、鼓励学生创造。
如今,我们博主xx面临的是一个需要开拓,知识爆炸的时代,教师不再是“红烛”,不再是“春蚕”。教学不再是教师的单纯付出,而是创造性生活的一部分。教学是师生双方,实现自己生命价值和自身发展的舞台。那么就让我们植根于祖国的土壤,肩负人民的重托,用青春,智慧,演绎自己价值。当我们的学生成为背后世纪合格人才的时候,当中华屹立于强国之林的时候,你会发现用粉笔谱写的平凡人生,是那样的精彩纷呈。
四、淡泊名利,志存高远,是教师社会主义价值观的内涵延伸。
我们生逢盛世,是中华民族历史上最幸运的一代教师,我们生活在民族历史上政治最稳定、经济最繁荣、思想最宽松的时代。
我觉得作为一名现代教师,要尽到教书育人的责任,最重要的任务之一便是眼睛向内、超越自我,信守心灵的宁静,建设好自己的精神乐园。俗话说:“世上莫如人欲险”。如果一个人抵御不了各种不良因素的诱惑,总是什么都想要,什么都想得到,而现有的条件又满足不了,就有可能做出出格的事情,甚至走上邪路。所以,我们说,淡泊名利的人,他们的言行一定遵循共同的准则,符合社会的利益;他们行为一定韬光养晦、脚踏实地,不浮躁、不张狂、不攀比、不自以为是。
淡泊名利,宁静致远,这是教师追求的一种境界。其实,做起来也不容易,它需要修炼。实践证明,要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必须经过“十二修炼”:修炼自己的声音,让它引人入胜;修炼自己的语言,让它妙趣横生;修炼自己的眼睛,让它传神丰富;修炼自己的表情,让它神采飞扬;修炼自己的行动,让它规范专业;修炼自己的学识,让它犹如泉涌;修炼自己的脾气,让它逗人喜爱;修炼自己的个性,让它鲜明唯美;修炼自己的心灵,让它平和美丽;修炼自己的气质,让它超凡脱俗;修炼自己的灵魂,让它崇高圣洁;修炼自己的人生,让它阳光幸福。我想,作为当代教师,我们不能仅仅把教师这一职业当成谋生的需要,而是要把它当成一项事业来追求,这样才能变压力为动力,不断取得进步和发展,从而迈入更高的人生境界。
总而言之,四句话:为师须敬业,笃学第一著。创新勤反思,进取日日高。是为教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我见。
我通过认真学习‘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做人民满意教师’,从更高的角度认识了教师这一神圣职责,我要努力从以下几方面做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
一、要有“爱岗敬业、关爱学生”的敬业精神,进一步增强社会责任感。敬业就是要有强烈的工作责任感和职业自豪感,敬重自己从事的事业,喜爱自己的职业。就教育而言,强烈的敬业精神,是做受学生爱戴的好老师、办人民满意的好教育最本质、最内在的要求。
二、要有“刻苦钻研、严谨笃学”的勤业精神,进一步优化治学态度。高尚的师德也体现在“刻苦钻研、严谨笃学”之中,因为广博精深的专业知识是做教师的根本条件。具有渊博、丰富知识的教师,才能用最便捷、最有效的方法去把自己的知识教给学生。没有高水平的教师队伍,就没有高质量的教育;没有高质量的教育,就没有高素质的人才。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需要教师的知识不断更新,与时俱进。我要牢固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深入实践新课改,如饥似渴地学习新知识、新技能、新技术,拓宽知识视野,更新知识结构,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和教书育人本领。
三、要有“勇于创新、奋发进取”的创业精神,进一步提高工作的创造性。高尚师德的基本前提是“勇于创新、奋发进取”。教师是对学生实施素质教育和培养学生具有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第一责任人,教师教学创新能力的强弱,直接影响着素质教育推进和学生创新精神培养的成败。教师教学创新能力的培养不仅是教师专业成长和发展的需要,更是学校发展和推进新课改的关键。
四、要有“淡泊名利、志存高远”的乐业精神,进一步升华道德情操。教师的人格力量是一种无穷的榜样力量,“高尚的师德,是对学生最生动、最具体、最深远的教育”。尽管我们教师没有令人羡慕的地位和权力,也没有显赫一时的声名和财富,更没有悠闲自在的舒适和安逸,但我们要理性面对市场经济的冲击、拒绝社会各个方面的诱惑,更多的以辛苦、操劳、责任守住自己心灵深处的一方净土,兢兢业业,呕心沥血,甘为人梯,乐于奉献,静下心来教书,潜下心来育人,努力做受学生爱戴、让人民满意的教师。
总之,我始终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发扬“团结合作”的精神,实现“和谐发展”的目标。
践行核心价值观心得体会三
价值观是人的信念系统,决定着人的思想取向和行为选择。确立什么样的核心价值观,直接关系着一个国家、一个政党、一个团体的的精神旗帜和发展道路,深刻影响着一个国家、一个政党、一个团体的凝聚力和感召力。
党的报告用“三个倡导”从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面精辟论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髓,即在国家层面,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在社会层面,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在公民层面,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民族精神最深层的思想内核,直接反映社会价值的本质和特性,全面涵盖人民群众普遍认同的价值观念。笔者试图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三个倡导”的科学内涵、重要意义和鲜明特征三个方面,谈谈自己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和体会。
1、第一个倡导,指明了国家精神文化的发展方向。
在国家层面,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就是要树立“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理念,弘扬“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精神,把“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价值观与国人的思想观念、理想信仰、社会风尚、行为规范、处事态度融为一体,正确引导国人认识和评价所生存的社会。
价值观是人们心中深层的信念系统,核心价值观能否与时俱进,直接影响到一个国家的凝聚力和影响力。报告指出:“到20_年,我们国家要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_年翻一番,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世界瞩目的这一宏伟目标,将中国人的家国情怀,汇聚一起,升腾开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第一个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必然是这个国家的共同追求。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作为一种社会共同理想,支撑着人们的精神世界,指明和引领现实社会向着这个方向前进。如果一个国家追求“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价值观念,必将影响并引导全国人民的思想和行为习惯,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文化、精神文化和物质文化形成的坚实基础。
2、第二个倡导,彰显了社会风尚风貌的时代要求。
在社会层面,追求“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现代文明的基本价值取向,是现代社会公民应当树立的基本理想信念,是维持社会秩序、调整社会关系、建立和谐社会的重要道德力量。在全社会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价值理念,成为全民族的思想认同和价值认同,并形成主流价值体系,就会改变人们观察世界的观念、思路、方法和视角,改变人们评价事物的基本标准,人治、特权、等级等腐朽落后的观念,就会从根本上铲除。在这种正确价值观的引领下,整个社会追求“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对构建科学合理的制度、体制和法律体系,必将发挥重要的指导作用。
3、第三个倡导,体现了人民道德信仰的基本共识。
在公民层面,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对全体公民行为规范的基本要求,能够帮助人们正确认识和自觉遵守社会的法律规范和道德规范,形成爱国守法、敬业奉献、明礼诚信、团结友善的良好社会人文风尚。
在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过程中,必须依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凝聚人心,形成共识,这对于调节社会关系,化解社会矛盾,能够起到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作用。从目前情况看,中国的政务诚信、商务诚信、社会诚信和司法公信等方面,都不同程度出现了一些问题,严重影响了社会诚信体系建设,增加了社会活动的交易成本。面对思想多元、多样、多变的时代特征,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以开放开明的心态和气度,以博大的胸襟和风范,借鉴古今中外优秀文化成果,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加强全社会的诚信体系建设,营造遵纪守法的社会风气。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意义
1、理论上的创新性与自觉性。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对我们党倡导的价值理念的高度凝练和升华,向世界宣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主旋律,为世界贡献了中国共产党的新理念新智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出,有力地回应了西方价值观的冲击与较量,坚实地确立了我国文化竞争力的战略支点。
中国共产党历来坚持在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特别是近20_年来,在重大战略思想层面,先后提出了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学习型政党等一系列新思想、新论断,以不断创新发展的科学理论应对挑战、武装全党。
在核心价值层面,中国共产党相继提出了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社会主义荣辱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不断觉醒成熟的核心价值,塑造了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党魂”、“国魂”和“民魂”。
2、逻辑上的全面性与层次性。
“三个倡导”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丰富内涵的深刻反映,在逻辑上必然全方位覆盖和系统贯穿核心价值体系的各个方面。就结构而言,这三组词从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面涵盖了主要价值观主体的价值追求。
“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则是价值观最基本的主体——公民个人的底线价值准则,体现了我国每个公民所应遵循的根本道德规范,作为公民基本价值观,是其他两个“倡导”的坚实基础。
3、内容上的统一性和包容性。
复杂的、差异的、多样化的社会思潮,是改革开放时代的特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只有在尊重差异中扩大社会认同,在包容多样中增进价值共识,才能被最大多数的群众所接受。以海纳百川兼收并蓄的胸襟,去包容、借鉴和吸收有价值的先进理念,核心价值观“三个倡导”的包容性和自信性体现在以下三个“统一与包容”。
一是国家意志和个人价值的统一与包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无疑要有体现国家意志和政党目标的指导思想、理想指南,以引领全社会的团结奋斗。但个人是构成社会的基点,只有让个人“安身立命”,才能让社会“安邦定国”。“三个倡导”既彰显了国家社会的目标,又张扬了人的主体性,实现了国家、社会、个人的价值愿景相统一。
二是先进性和广泛性的统一与包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先进性是不言而喻的,但先进性并不意味着只针对特定的阶层和群体,其倡导的是代表大众利益、面向全民的普遍价值取向,具有从实际出发、着眼于多数的基础性和广泛性。如对公民道德的规范,不是“奉献”,而是“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底线伦理。核心价值观坚持以先进性为引导,广泛性为基础,体现了我们党对思想道德建设发展规律的又一次深刻理解。
三是中国特色和人类共性的统一与包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的,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民族特色和理论特色。三个倡导,既有符合中国国情的“民富国强”、“民主法制”、“精神文明”、“和谐社会”目标,又吸收了中华传统文化的“民本善政”、“仁爱信义””、“ 和谐友善”的精华,还明确了非西方独有、属人类共有、也是共产党追求的“民主、自由、平等”的准则,充分显示了“三个倡导”是用中国的经验和实践去界定和发展这些价值理念,用中国的发展实践、民族传统的道路自信和文化大国的自豪气度,在人类文明的制高点上,向世界展示了一个国家新形象和文明新境界。
1、高瞻远瞩的定位基点。
三个倡导的定位,3个层面,高瞻远瞩。既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共性,又涵盖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个性;既坚守了国家社会的目标,又张扬了自然个体的本性;既有深厚的传统底蕴,又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2、丰富深厚的理论元素。
三个倡导的理论,12个关键词,丰富深厚。既继承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精华,又汲取了人类文明优秀成果;既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要求,又反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规定;既昭示了中国共产党长期奋斗的一贯主张,又确立了中华民族道德规范的行动指南。
3、通俗易懂的表述方式。
三个倡导的表述,24个字,通俗易懂。既高度概括,简洁明快,又深入浅出,喜闻乐见;既亲切入理,凝聚共识,又符合历史,合乎实践。贴近民情,顺乎民意,能够产生广泛的感召力、强大的凝聚力和持久的引导力。能够产生友善的亲和力、广泛的感召力、强大的凝聚力和持久的引导力。
践行核心价值观心得体会四
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对核心价值观的践行是具体的,必须坚持由易到难、由近及远,动员人们从身边小事做起、从一点一滴做起,把“三个倡导”要求变成日常的行为准则,进而增强自觉奉行和日常践行的能力。
的确,社会主义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是空中楼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真正土壤就在于人民群众真实鲜活的日常工作和生活,就在于人民群众为梦想而拼搏为生活而努力的奋斗中。作为价值理念和行为规范,“三个倡导”的24个字,要像种子一样播种中华大地,要融汇在人民群众的现实生活中、体现在人民群众的一言一行,才能根深叶茂,彰显其活力。
社会主义主义核心价值观也不是“高端大气上档次”的奢侈品,恰恰是最体现民意、最接地气的。对于我们身边的绝大多数普通人而言,理论化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似乎是抽象的,甚至是虚空的。所谓“高不可攀”的误解,根源在于不知晓不了解。我们生活在当下社会主义中国,核心价值观就是我们的价值追求,是我们的道德坚守,是中国梦不可或缺的精神内涵。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魅力与亲和力,常常在于凡人小事。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大众化,拉近与人民群众的距离,消除疏离感和隔膜感,最佳的桥梁和纽带,就是人民群众中涌现出来的很多道德模范、中国好人、时代楷模等典型人物。平民英雄可敬,凡人善举可学,正是这些名不见经传的“小人物”,用自己的平凡和义举默默践行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用自己的言行生动诠释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真谛和要义,他们用自己的一举一动在树起一座座价值丰碑的同时,也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走进群众的内心深处,让群众切身感受并认同核心价值观,并升华为一种踏实、坚定的价值追求,从中获取前行的力量。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是难点,其生命力也恰恰在于认知认同基础上的身体力行。中国社会科学院的有关问卷调查结果显示,82.3%的人认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其日常行为有影响。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集聚社会正能量的粘合剂,特别是要在个人层面彰显“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价值准则。要从群众的生活点滴、工作细节入手,从群众的潜在的心理需求出发,尊重群众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活力,强化道德养成,注重道德践行,让群众从被动参与到主动付出,从刻意为之到习以为常,在潜移默化中常为小善、修身立德,增强群众对核心价值观的情感认同,把价值认同和道德实践结合起来,逐步形成良好的道德风尚和意志品质。
四:
一个国家,要持续健康发展。除了要有物质基础,还要有凝聚共识,团结力量的核心价值观。价值观作为一种思想观念的东西,重在学习,重在内化,重在践行。如何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好的在社会中产生更大的积极影响,关键在从我做起。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止是“你”的事情、“他”的事情,也是“我”的事情。
颐指气使、指指点点,不如从我做起,以身作则,做出个样子,做出点成效,才能带动大家一起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普世价值观,是社会主流价值观。古语云: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河,每个个体公民对核心价值观的践行,也就像小流,也只有作为个体的每个公民践行核心价值观,才能汇聚成奔流不息的强大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社会潮流,凝聚人心、促进共识,为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精神力量。
从我做起,前提是知。所谓知,即熟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与意义。知内涵,不是略懂一二,而是熟透于心。差不多先生,要不得,流于表面往往导致行动力不足,手足无措。知内涵,还要分层次去剖析,从国家、社会、个人层面去深层次了解,分条缕析,挖掘12词核心价值观蕴藏的本质内涵和外延价值;知意义,才有干劲去学、做。通过电视、广播、网络、报纸等各种渠道学习,做到心知肚明、胸有成竹。
从我做起,重点在做。在知的基础上,能认同核心价值观,内化为自身的价值观、人生观,并能转化为规范自身言行举止,指导实践的精神源泉。做,首先是体现在生活中,生活中一言一行,以核心价值观为准绳,严格规范自身言行。在家庭生活中、公共场合不做违背价值观的事情;在境外,更要维护国人形象,恪守核心价值观。做,再者是贯穿于整个工作中。依法治国是基本治国方略,如果说法律是公民言行的底线,触碰不得,那么核心价值观就是润滑油,缓解矛盾,促进和谐。工作中,决策时,想想是否做到公道正派。懈怠时,想想是否做到敬业诚信。争吵时,想想是否做到文明友善。在想中做,在做中想,内化为自身工作的自觉行为表现。
践行核心价值观,就要从我做起。也只有个人真正去践行了,推己及人,凝心聚力,核心价值观才能在整个社会弘扬起来。
践行核心价值观心得体会五
资本主义的核心价值是以“个人”为出发点的“自由主义”精神,可以浓缩为一个“私”字;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是:不以个人为出发点的“整体主义”精神,可以浓缩为一个“公”字。“为私”与“为公”的基点,就是二者最本质的差异!所以,“精忠报国、天下为公”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最合理、最经典、最给力的选择!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必须体现出与“资本主义核心价值”的最大异同!那什么是资本主义的核心价值呢?这就是以“个人”为出发点的“自由主义”精神。西方的一切政治、经济、文化都是在维护“自由主义”这个核心价值。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心得体会。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恰恰是不以个人为出发点的“整体主义”精神,从浅层次讲是以“国家”为整体,从深层次讲是以“整个世界”为整体,追求大同与追求自由,这就是中西方核心价值最本质的区别!
“自由主义”的灵魂是“私”,“整体主义”的灵魂是“公”,“为私”与“为公”就是二者最核心的核心、最本质的本质!抓住这条主线,一切争论与彷徨都将迎刃而解。毫无疑问,“天下为公”就是“整体主义”的最佳诠释!虽然“天下为公”出自《礼记》,但真正阐发它、使它扬名四海的还是得益孙中山的力量。所以为了创新,则需再加一个对应的典故,它必须有足够的凝聚力与号召力,全面衡量,“精忠报国”是最佳的选择!
“自由主义”与“整体主义”并没有好坏对错 的分别,它们是“普世价值”的两个基本点。就像太极图的阴阳两极,它们是互补互成的关系。比如:我国在改革开放以前,因过份强调“整体主义”而扼杀了“自由主义”,结果导致了社会经济举步维艰;同样,早期资本主义因过份强调“自由主义”也尝尽了苦果,在马克思主义激烈批评的影响下,西方也做了深刻的反思,融入了许多社会主义的元素,现在的资本主义早已今非昔比!
中国的改革开放是一个“矫枉过正”的过程,我们在引进“自由主义”的同时,也逐渐丢掉了自己的核心与本质,用儒家的话讲就是丢掉了“以天下为己任”的精神气质。当今世界最大的危机还是“自由主义”过度膨胀的失衡,因此,在经济上崛起的中国,无论是对内还是对外,都应该承担起更大的责任与道义。当然,这也与我们找回自己的核心价值观是密不可分的。“精忠报国、天下为公”既是中国的需要,也是世界的需要!
为什么马克思主义最终在苏联易帜,却能在中国生生不息、发扬光大?这与中国的文化底蕴是分不开的,中国文化历来强调整体思维、辩证分析,最显著的例子就是中医,头痛不一定医头、脚痛不一定医脚,这种整体思维、辩证施治,恰恰与马克思的哲学观息息相通、不谋而合。中国人潜意识中的这种文化底蕴将为马克思主义的创新提供无限的源泉。“精忠报国、天下为公”是中国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的完美融合与最佳共鸣!
践行核心价值观心得体会六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明确了国家、社会、公民三个层面的价值目标、价值取向、价值准则,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凝炼表达。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利于更好地弘扬共同理想、凝聚精神力量、建设道德风尚,使我们国家、民族、人民在思想和精神上强起来。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重在认知认同、做到知行统一。要深入开展宣传教育,使“三个倡导”日益深入人心,着力增强人们的价值判断力和道德责任感。要坚持从小抓起,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贯穿到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的各个环节和各个方面。要以优秀传统文化为根基,弘扬中华文化思想精华、道德精髓,努力做到以文化人、以文育人。要扎实开展形式多样的主题实践活动,加强对道德领域突出问题的专项整治,形成人人参与、人人实践的生动局面。要把核心价值观的要求体现到各方面政策制定和实施之中,形成正确政策导向和良好社会环境。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兴国之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求我们各个基层党组织做到“五要”。
一要广而告之、家喻户晓、老少皆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要大力宣传、引导,广而告之,增强群众对它的认同感和归属感,群众只有认识它、接受它,才能践行它。
二要榜样带动、上行下效、言传身教。古人言,“教者,效也。上为之,下效之。”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充分发挥榜样力量,推动形成“上级带头、领导示范、上行下效”的良好局面。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上,上级领导要在下级领导中起带头作用;领导干部要在一般干部中起带头作用;党员干部要在人民群众中起带头作用。就家庭而言,培育和践行核心价值观要从娃娃抓起,父母是子女的书本,儿女是父母的镜子,家庭教育对孩子的成长起着潜移默化的重要作用,家长要以自己的行为教育孩子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恶、丑,什么是值得肯定和赞扬的,什么是必须反对和否定的,润物无声地将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传输给子女。
三要明辨是非、止恶扬善、以正压邪。当今世界,思想文化领域交锋日渐激烈,西方国家加大了对我国思想文化领域的渗透,竭力向中国传播所谓“普世价值”,将他们的意识形态和政治制度美化拔高,试图西化中国。对广大党员干部而言,需要做到增强党 性修养,坚定理想信念。
四要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继承借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承载了中华民族的理想、信念与定力,又吸收了世界文明有益成果,体现出与时俱进的时代精神。培育和践行核心价值观不能忽视优秀传统文化。指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鉴别有扬弃地予以继承,“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中华传统文化,做到“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
五要从我做起、人人负责、文明处世。“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正如所强调的“要坚持行胜于言,在落细、落小、落实上下功夫。
以上践行核心价值观的典型人物(践行核心价值观争做文明学生演讲稿(六篇))的内容,由辉景求职网(mingnadm.com)-搜集整理分享。
【演讲稿】相关文章:
践行核心价值观的典型人物(践行核心价值观争做文明学生演讲稿(六篇))06-25
2024年清明缅怀英雄演讲稿(6篇)06-25
2024最新年会年度总结发言稿(年会总结报告发言(5篇))06-25
2024年九年级开学会议发言稿(九年级开学工作会议(5篇))06-25
高考百日冲刺演讲稿学生(六篇)06-25
2024最新少先队建队仪式辅导员讲话(少先队建队日大队辅导员总结讲话(3篇))06-25
网课学生班会通用发言稿(九篇)06-25
2024最新主持人年终总结会致辞06-25
2024年军训动员讲话稿800字(四篇)06-25